188体育,188体育平台

图片
海安县“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 海安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1-11-11 累计次数: 字体:[ ]

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体育的需求空前高涨。“十二五”期间,是海安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健康海安”的重要时期,也是海安实现体育现代化的关健阶段。为进一步推动“十二五”期间全县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结合海安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各项体育方针、政策,积极实施群众体育优先发展、竞技体育科学发展、体育设施突破发展、体育产业加快发展、体育社团创新发展,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先争优、锐意进取,全面开启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努力实现体育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型向社会多元化转变,体育管理方式由微观为主向宏观为主转变,体育参与形式由行政管理向政府引导转变,为增强人民体质、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注意体育与各项社会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体育内部协调发展的关系,城乡体育平衡发展的关系,确保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推进体育社会化。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重要补充。积极推进体育事业社会化发展,体育组织实体化,鼓励和倡导国有、民营、个体、外资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和个人投入体育事业,加大对社会办体育的政策倾斜,增强体育事业发展后劲与活力。

3.实现规范化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相关体育方面的法规,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研究解决体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总体目标

全面提升海安体育整体实力,努力形成体制机制灵活、人才结构合理、场地设施优良、群众体育普及、竞技水平领先、体育产业繁荣、赛事活动丰富、体育社团活跃、对外交流广泛的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率先实现体育基本现代化。

四、主要指标

——群众体育。初步形成亲民、便民、利民的城乡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组织网络、健身活动、科学指导、体质监测进一步完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县人口的50%以上。城乡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体育系统体育场地开放率达100%,学校体育场地节假日向公众开放率达50%以上,每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点15个以上,国民体质测定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每年进行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2%;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人以上,城乡社会体育指导员覆盖率达100%。

——竞技体育。创建四星级业余体校,建立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1所以上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所以上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5所以上南通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5所以上县级三星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常年坚持业余训练的总人数达300人以上,每年重点跟踪培养15名以上优秀体育苗子,每年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2名以上高水平后备人才;参赛人数、参赛成绩、对国家贡献位居全省前列;力争输送运动员夺得更好国际大赛成绩。每年承办全省以上赛事2次以上,发展1项次以上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传统品牌赛事,县、镇两级综合性运动会覆盖率达100%;三级以上裁判员数量达到500人以上,其中国家一级以上裁判员达50人、国家二级裁判员达100人,满足承办省市比赛对裁判员的需求。

——体育产业。基本形成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技术咨询服务、体育健身培训和体育彩票销售等体育产业市场,体育产业经济总量和年增长成为亮点。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1.5%左右;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第三产增加值的1.5%以上;实现年体彩销售1亿元。建立专业体育社团20个以上,民非体育俱乐部15个以上,全县体育社团注册会员达2万人以上。人均拥有体育设施面积2平方米以上,建成1个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1个3000个坐席的体育馆、1个游泳馆或标准室内游泳池、1个3000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中心,镇、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提档升级全覆盖。

五、“十二五”发展主要举措及保障措施

(一)主要举措

1.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工作的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加强全民健身指导委员会的力量,充分发挥县委、县政府和各部门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作用,更好地开展农民体育、职工体育、青少年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和社区体育,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形成工作合力,促进社会体育共同发展。坚持全民健身事业面向城市、乡村,面向未来发展的体育健身需求。城乡并举,工作重点向农村基层社区倾斜,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乡镇倾斜,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满足群众最为迫切的体育需求。建立全民健身活动平台,通过县镇运动会、创建“健康海安”及全民健身月活动带动群众体育工作。通过“北凌农民体育”品牌研发农村体育工作新思维,加大“角斜军事体育”培植力度;开发并向国内外推广“三门球”;普及推广“海安健身花鼓”;将海安藉的仲满、吴鹏根等十多位著名运动员的影响力向全民健身辐射,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发挥“体育明星”综合效应,打造“海安体育之乡”新亮点。

2.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把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按照国家188体育,188体育平台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和建设规范的规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并尽可能考虑场馆的多功能使用。镇级要与时俱进全面提升文体中心和体育健身广场档次。村级要与公共服务中心结合,建设更高标准的村级体育健身工程,同时配套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点健身工程,保障群众健身需求。新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按规定配套建设体育设施,体育设施应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加大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管理的投入,在新建社区健身路径的基础上,在镇村建设灯光篮球场,加大“体育公园”、“体育广场”等城乡健身景观建设,打造一批健身工程品牌。逐步开放学校等各种体育场馆,保证每万人晨晚练健身点不少于15个。在新规划的居民集中居住点建立晨晚练点,建设室外健身器材点不少于300个。要在原体育馆返还地点建成目前县城内规模最大、设施最新、服务最优的全民健身基地,争创国家级全民健身中心。推进县体育中心建设,为体育基本现代化打造重要条件,争创“体育基本现代化先进县”,建立包括全民健身中心、体育馆、游泳馆、标准田径场、体育公园在内的体育设施,为居民提供综合健身服务,保持我县群众体育工作的先进地位。积极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适时、适度向社会开放,努力促进公共体育资源全社会共享。

3.重视全民健身队伍建设。一是增强体育工作的管理力量。在县乡机构改革的新形势下,督促相关部门做好县乡体育职能机构职位说明书的编制工作,明确镇社会事业办公室体育管理职能,确保体育工作体制的健全和完整。二是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质量。每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达30人以上,市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指导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到20%。三是大力加强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组织建设,推动农民体协、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协向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居委)的覆盖。大力发展省级以上青少年体育健身俱乐部和城乡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县级单项体育协会组织达到20个。

4.分类指导各种人群体育工作。进一步关心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课业负担,188体育,188体育平台地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增加课余体育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1小时以上,争创“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单位”。对体育健身分类进行指导,形成农村体育、社区体育、职工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管理组织,关心城乡社区群众体育生活,重视企业体育文化,对各类人群开展针对性的指导活动。通过有效的制度,增强各类人群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培养健身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

5.加强社会体育管理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办体育,加大体育产业开发的力度,鼓励新兴体育健身项目在海安落户,同时要注意加大体育产业管理力度。培训一批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抓好社会健身场所健身条件的督查,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实体化。加强与文化、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推行健康“一卡通”,充分发挥医疗保健卡在群众健康的确良各个方面的作用。积极引导学校为社会健身提供服务,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开展体质测试、健身科普、全民健身中心定期向社会免费开放等等,扩大体育健身服务的范围。

6.开展体育竞赛、训练工作。办好海安县青少年业余体校,努力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争取出现188体育,188体育平台优秀运动员。定期举办全县运动会,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努力承办省级以上比赛,打造品牌赛事,扩大体育工作的影响。完善业余训练体系。以开展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为基础,建立健全县级业余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传统项目学校、校办运动队训练网络。提高业余训练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拓宽后体育备人才培养渠道。科学布局训练项目。在业训项目确定上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保持优势。每个镇、每个学校选择一个项目作为重点训练项目。加强业训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选才制度和办法。按项目和年龄分门类建立县级体育后备人才库,对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科学训练、跟踪培养,提高成才率。按照“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要求,对青少年进行系统训练。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扩大教练员选择面,努力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教水平,为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提供师资保证。走好体教结合之路。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188体育,188体育平台下发<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认真落实体育部门组织体育训练、教育部门开展文化教育的职责。充分发挥体育、教育部门的优势,为业余训练提供必要的条件。重点办好县级少体校,实行集中学习、集中训练、集中食宿。加大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政策导向力度,完善学生进入少体校学习的优惠政策,对少体校转出、升学学生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对业余训练成绩显著、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作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体育教师和相关学校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

7.不断发展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纯收入年均增长在15%以上。拓宽体育经营领域。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积极开发体育无形资产,把体育设施建设、体育竞赛、体育消费和体育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扩大体育的综合效应。充分利用体育行业的优势和体育场馆设施,大力发展健康娱乐、竞技表演、体育培训、体育彩票、体育用品等产业。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打造体育、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品牌。加强体育市场管理。严格体育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积极引导群众体育消费,大力培育体育市场,支持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体育经营活动,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体育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发展体育彩票事业。合理布点、注重形象、加强管理、加快发展。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按规定实行专项预算、专款专用,确保体彩公益金全部用于体育事业为主的公益事业。

8.加强体育社团建设。开展“三化”“五有”建设。坚持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的发展方向,做到“五有”:有健全的社团组织和队伍;有规范的管理形式和制度;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有持续发展的设施和资产;有推进项目发展的实效。进一步理顺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总会以及各体育社团的关系,增强体育社团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各体育社团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单项运动协会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健全协会的自律机制,促进协会健康发展;鼓励在体育协会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增强协会的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依法成立民间体育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活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投资兴办符合条件的职业、半职业和群众性体育俱乐部;建立健全体育社团的工作评价体系和监督体系,促进社团合法、规范、高效运作。

(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创新观念,努力构建“大体育”格局。进一步提高对做好新时期体育工作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体育是全县“三个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思想和观念上把体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提高对做好新时期体育工作的认识。

2.加强体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指导。一是搞好新时期体育发展的宏观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分类制定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体育设施建设、体育用地、体育人才队伍培养等各方面工作规划,明确指导政策,加强工作的计划性;二是加强对各镇体育工作的指导,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大对镇(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等各方面的扶持力度,提升镇(区)体育的整体水平;三是提高对体育资源的配置能力,按照体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要求,加强对体育人才资源、体育设施资源、体育无形资产的宏观调控,搞好各种资源间的整合,做到合理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3.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按照《全民健身条例》的要求,不断增加全民健身工作的经费投入。财政部门审批的当年部门预算和年度中追加的体育事业费财政拨款、专户核拨预算外收入,每年按本地区上年度人均体育经费增长20%。财政拨款增长比例以上年财政拨款为基数递增30%,保证体育事业资金投入的稳步增长。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加强与政府各部门协调,在人才引进、设施建设、体育投资等各方面制定各类优惠政策,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拓宽体育投资渠道,推进体育社会化发展,加大体育宣传力度,吸引外资、民资等各类资本投入体育,增强体育活力。

4.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深化改革,培养人才,不断推进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巩固以优势项目为龙头,以传统校为基础的竞技体育体制,推动业余训练效益布局改革,健全业余训练的衔接,强化优势项目的领头作用,逐步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依托社会、国家调控,有自我发展活力的竞技体育运行机制。在训练形式和层次方面,继续实行分级管理,扩大业余训练规模,鼓励多种形式的业余训练,逐步完善以县少体校为核心,体育传统学校、后备人才试点校及网点校层层衔接的业余训练网络体系。继续做大做强市队县办项目,巩固优势项目,发展新兴项目,振兴弱势项目;继续加强对体育传统学校、后备人才试点校等网点学校的管理和效益布局,巩固体教结合成果。

5.切实加强体育队伍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素质,提高能力。通过公开招聘、内部公平竞争,引进聘用在市场上有竞争能力、善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新型人才。同时,推行岗位竞争,打破人员身份界线,能者上、庸者下,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实行动态管理。同时,搞活内部工资分配,把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与工资收入直接挂钩,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较高政治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教练员,迅速改变我县教练员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加强中青年教练员的培养深造,有计划地选拔和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适应竞技体育发展需要的高水平教练员。引入竞争机制,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教练员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完善以输送和综合性运动会成绩为主要内容的目标管理办法,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政策。

6.严格考评,营造体育工作良好氛围。按照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分别强化对镇体育工作,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健身指导站和指导员,体彩销售站点和销售员以及少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教练的实绩的过程控制,建立与完善相应绩效考评制度,并根据贡献大小予以奖励和补助,努力形成工作上争先巩后的氛围,重要指标列入每年度县级体育工作考核,确保全县“十二五”目标任务完成和超额完成。

附:海安县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主要指标汇总表

附件:

海安县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主要指标汇总表

指 标 内 容

2010年数据

2015年目标

目标属性

群众

体育

体育人口

48%

52%

导向性

社会体育指导员

2680

3800

约束性

全县体质测定合格率

80%

95%

导向性

全民健身工程

210

360

约束性

全民健身点

1280

2000

约束性

向国家、省输送运动员

6人

10人

导向性

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

0个

1个

导向性

省级体育俱乐部

传统校、训练基地

2个

4个

导向性

承办国际国内赛事

1

3

导向性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面

95%

100%

导向性

体育

产业

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

0.3

0.5%

导向性

发行体育彩票

5000万/年

6000万/年

约束性

体育

设施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1.8平方米

2.0平方米

约束性

县级体育设施

建成新“四个一”

约束性

体育

社团

体育协会

12

20

约束性

体育俱乐部

11

15

导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