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188体育平台

图片
海安县“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
来源: 海安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1-11-12 累计次数: 字体:[ ]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战略性突破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推进科技自主创新、构建海安发展新优势的关键阶段。为深入推进人才强县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现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人才发展情况

㈠总体成效

1.人才理念不断深化。全县上下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了“人才是第一资源”、战略资源的理念,形成了“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人才引进是最具价值的引进”的共识,党管人才、人才优先、以才为本等思想深入人心,全县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2.人才总量稳步提升。人才总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总量突破14万人,较“十五”期末增加4.1万人,每万人中人才占有量超过1400人,人才密度位于南通市前列。

3.人才素质结构日益优化。学历层次稳步提高,职称结构不断改善,全县共有党政人才0.25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7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6.4万人、高技能人才0.58万人、农村实用人才3.63万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到9.88万人,占人才总量的70%。“十一五”期间新增正高级职称107人、副高级职称1276人、中级职称3109人。

4.高层次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十一五”期末,全县共有高层次人才6400人,占人才总量的4.4%,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785人。新增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2名、国家“千人计划”1人、省“双创”引进计划11人、省博士“集聚”计划3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333”培养对象20人、省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6人、省技术能手4人、市“226”培养对象73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人,入选省及以上引进计划数名列全市前茅。

5.人才载体更加完善。“十一五”期间,创立了全省首家企业人才站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协会,建立了江苏省海安留学人员创业园和江苏省新农村实用人才市场,建立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省级科技创业园2家、企业科技研发平台42个。积极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先后与5个国家级人才市场、8大人才基地、18所重点高校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6.人才工作不断创新。“十一五”期间,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人才新政,先后出台了《188体育,188体育平台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188体育,188体育平台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等优惠政策,形成了具有海安特色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人才开发接轨上海战略,与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开展紧密合作,搭建人才、智力流动的绿色通道;实施新型人才培训工程,先后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打造培训平台,开办各类专题讲座和培训活动,年参培人数1000多人次。

“十一五”期间,我县不断加大人才工作力度,积极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构建创新创业载体,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营造开放的人才环境,人才开发呈现整体推进格局,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智力保障。一是坚持了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全县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二是形成了人才优先的共识。坚持“四个优先”,即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三是确立了人才引领的导向。紧密结合转型发展要求,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高品质人才环境的联动发展。四是弘扬了争创一流的精神。通过政策、机制、载体、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为人才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人才事业更具明显活力,人才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十一五”期间被评为省人才工作先进县。

㈡存在不足

“十一五”期间,我县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1.人才队伍总体竞争力不强。“十一五”期间,全县人才数量不断增长,但总量仍然偏小,其中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相对偏低。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数量还不多,适应国际竞争要求和支撑海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高新技术人才、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较为短缺,与经济转型发展和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2.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与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的要求相比,与人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效能化的要求相比,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网络仍需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3.人才成长环境不够优化。用人单位的主体意识不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社会化、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在人才发展硬环境方面,现有各类载体数量仍显不足、功能仍较薄弱,适宜各类人才生活的载体相对较少,公共服务环境还不能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在人才发展软环境方面,现有各类政策之间的衔接、政策精神的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仍有待加强。

㈢面临形势

——从全球形势看,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生产模式面临着深度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由对物质资源的依赖日益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人才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吸引成为各地谋求新一轮发展增长极和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从全国形势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是这一时期的根本性任务。

——从区域形势看,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作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将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已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长三角地区要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海内外的人才必将进一步向这一区域集聚,区域内的人才争夺将更为直接和激烈。

——从海安形势看,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和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县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时期,我县确定了“建设新海安、迈向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要赢得新一轮跨越发展的主动权,必须把人才强县战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战略,培养开发大批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创新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十二五”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㈠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以增强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为动力,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㈡总体目标

完善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适应基本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到2015年,把海安建成优秀人才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具有高品质人才环境的人才高地。

1.人才总量显著增长。大力实施“525”人才工程,力争引进250名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250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250名高层次管理人才、25000名高校毕业生、25000名蓝领技能人才。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9.4万人,增加5.4万人,年平均增幅7.7%。

2.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一、二、三产业之间人才协调发展,高、中、初级职称人才数趋向10:40:50的对称性比例结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创业人才数量保持全市前列,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现“倍增”目标,高层次人才数量达1.3万人,占人才资源总量比例达到6.7%,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提升到31%。

3.人才素质整体提高。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总量达到90%,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占比达到3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7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60人。

4.人才布局更加优化。按照我县“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人才结构与产业布局更加匹配。

5.人才效应显著提升。2015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人才贡献率达到45%。加快集聚新型工业化和装备制造业所需的人才,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

6.人才环境明显优化。建立健全符合各类人才特点、有利于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开发制度体系,营造创新活力强、创业成本低、服务效能高、人居环境优的人才环境。重点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建设,建设40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打造良好的人才安居环境。

三、重点举措

㈠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大力实施“党政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公务员能力提升工程”,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充分发挥干部考核对促进科学发展的导向作用、评价作用和监督作用。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畅通干部交流渠道,完善干部交流的配套政策,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勤政廉洁、求真务实、争优创先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县党政人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比重提高到95%,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的先进典型,提高其社会声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企业家、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依托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加大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经营管理人才的力度。到2015年,全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总量有较大幅度增加,结构进一步改善,综合素质有效提升,重点培养200名能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成功企业家,2000名具有系统经营管理知识的成长型企业家。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深入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培养促进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切实抓好落实省“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青蓝工程”、“科教兴卫工程”、“五个一批”和市“226工程”等高层次人才工程,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进一步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扩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构建分层分类的继续教育体系,着力抓好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学科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做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推行以知识、能力和业绩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流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在区域、产业、行业的合理分布。

4.高技能人才队伍。适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重点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以及建筑、纺织、机械、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培养造就数量充足、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中和技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大力实施省“百万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和市“技能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开辟用工输入基地,引进技能人才。至2015年,全县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2万人,建成2-3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基地。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经营管理等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开发,深化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加快特色农业人才基地建设,培养特色农业专业人才。深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加强大学生村干部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努力为自主创业的农村实用人才提供政策支持。结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启用能人的相关制度,靠事业留住人才。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深入调研全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状况,研究制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社会工作人才加快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快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培养。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加快培养一支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㈡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快海外招才引智工作站、人才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无偿为企业常年开展网络招聘服务;鼓励社会人才中介服务组织参与人才引进,对成功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中介机构实行奖励。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建设人才公寓,用于安置在海工作的优秀人才。围绕我县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建立人才信息动态监测体系,以特色产业基地、创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项目为载体,引进一批高层次创业领军人才、工程技术关键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相应的生活津贴和安家补贴,享受购房优惠;对来海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投融资、科技项目资金匹配、创业场所和生活住所等方面的支持,切实解决好引进人才及团队的职称评聘、医疗保健、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对特殊优秀人才,采取一人一议的引才政策。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境内外人才培训机构的合作,大力实施“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和“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各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定期选送人才到基地参加培训。坚持以重大产业攻关项目、重点研发机构和重要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建立以科技项目为主要载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实践、培养机制。组织企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机关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工作的优秀干部参加与重点高校联合举办的培训课程班。立足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培养大批高层次、基础性、通用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探索建立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社区居民教育相互贯通、更加开放的社会教育体系,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3.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完善人才流动保障机制,鼓励各类保险机构开发符合人才流动需要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为人才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发挥政府奖励的示范作用,建立健全优秀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企业家、名师名医、技能拔尖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奖励表彰制度。提高县拔尖人才津贴标准,评选表彰“十佳来海服务专家”、“十大创业创新人才”、“十佳优秀高校毕业生”。

㈢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加强人才特区建设。强化政策引领,完善配套服务,创新用人机制,大力推进产业人才小高地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有利于人才集聚和人才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人才资源的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高新技术园区、留学生(大学生)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有效增强人才的集聚力和承载力。2.建立多层次的人才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无形人才市场建设,完善网上人才服务功能,活跃网上人才交流活动。不断创新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协会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提高活动质量。大力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为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优质、快捷、高效的服务方式。

3.完善人才服务网络。大力加强开发区、工业园区、软件园等产业集中区域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专业人才市场,服务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实行高层次人才流动委托承办制,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统一代办相关手续。实行特殊人才特殊保障服务,建立完善专家学习考察、疗养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

4.强化多形式的就业创业服务。强化政策扶持,深入贯彻落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鼓励高校毕业生勇于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狠抓平台建设,坚持精细化和专业化服务,大力拓展高校毕业生见习实训基地建设,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平台。加大培训力度,广泛开展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和创业等培训,强化培训实效,促进就业创业。

5.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通过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在政治上关心人才,在工作上支持人才,在生活上爱护人才,努力感召和凝聚各类人才。不断改善人才安居环境,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完善医疗、文化设施,改善教育环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人才提供舒适、便利、安全的生活环境。

四、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规划的保障和实施机制,是确保“十二五”人才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要从建立体系、完善机制、分类指导、组织落实、监督检查等方面,形成“十二五”人才规划实施的有效机制,形成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人才开发新格局。

㈠完善人才工作领导机制

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责任制,按照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要求,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不断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党委、政府与高级专家、优秀企业家联系制度和日常沟通机制,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咨询决策机制。

㈡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合理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保障人才开发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确保到2015年年度人才工作专项投入达到一般预算收入的3%。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的投入,企事业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等方面的工作经费可设立单独科目,列入经营成本。完善人才投资政策,鼓励和吸引境内外组织和个人自筹资金,通过各种形式支持我县人才开发事业。加强对人才投入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人才投入效益。

㈢加强人才工作宣传引导

加大人才强县战略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进一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投资是最有效益的投资的理念,切实尊重人才规律,着力营造支持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参与“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完善区域人才合作共享机制,大力吸引优秀人才智力成果为我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加大优秀人才和人才工作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导向作用,形成各类人才大量涌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