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188体育平台

图片
海安县“十三五”沿海开发规划
来源: 海安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1-11-13 累计次数: 字体:[ ]

海安县“十三五”沿海开发规划

前 言

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的全面展开与深入实施,为海安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拓展了新的空间、增添了新的优势。推进海安沿海开发,是贯彻实施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机遇重要载体,是促进海安区域协调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空间和主阵地,也是打造长三角北翼最具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江苏东部“公铁水”无缝对接的商贸物流高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创新创业型城市重要平台。“十三五”是海安沿海开发的关键时期,是完成《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家战略目标任务的重要阶段,也是海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阶段,谋划好海安“十三五”沿海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沿海区域发展步伐,保持与省、市沿海开发战略同频共振,加速提升全县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南通市沿海开发规划》、《南通市“十三五”沿海前沿区域发展规划》、《海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海安县“十三五”沿海开发规划》。本规划范围为海安沿海前沿区域,是指导海安沿海前沿区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基础

(一)海安沿海前沿开发区域概况

海安沿海前沿区域范围为老坝港滨海新区(角斜镇)、李堡镇,陆域面积约222.5平方公里,占全县的20.1%,用海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55公里,其中老坝港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面积为20.76平方公里。2015年,本区域户籍人口14.7万,地区生产总值83亿元,分别占全县的15.6%和12.9%。

(二)“十二五”海安沿海开发成效

“十二五”期间,海安沿海开发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施省沿海开发“六大行动”方案和南通沿海开发2个三年行动计划纲要,举全县之力,推进核心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聚力“3+1”产业园区发展,全面推进产城融合,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等,沿海前沿区域经济社会呈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逐步优化体制机制,发展活力不断增强。2011年3月,成立老坝港经济开发区;2011年10月,成立老坝港滨海新区(角斜镇),率先在南通市沿海前沿区域实施区镇合一管理体制;2015年,按照“精简、效能”原则,确定老坝港滨海新区“三定方案”,优化行政管理体制。省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率先在全省获得专家论证通过,进入待批阶段。到2015年末,沿海前沿地区(老坝港滨海新区、李堡镇)实现生产总值8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4亿元、工业开票销售36.31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84.3%、178%、45.2%。其中,老坝港滨海新区实现生产总值36.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2亿元、工业开票销售12.66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70.2%、182%、80.6%。

科学谋划全域布局,发展方向坚定明晰。“十二五”以来,按照产城融合发展思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高位规划引领开发建设,先后邀请南京大学、上海经纬等多家著名设计单位进行滨海新区规划设计,完成滨海新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城市设计以及供电、供水等专项规划。确定了石材、家具、生物、综合等“3+1”产业园区和南黄海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发展模式。

大力实施项目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十二五”以来,加快核心区石材、家具、生物、综合等“3+1”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园区影响力,知名度,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放大。围绕“北上广”、“江浙闽”等区域石材、家具产业转移基地,宣传招商。累计落户“3+1”产业园区内开工建设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0多家(石材、家具亿元以上项目均达20家),新建厂房面积达60万平方米,竣工投产项目10个(亿元以上项目4个)。重特大项目海上龙源风力发电、了凡温泉休博园落户开工。

全速推进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日益提升。“十二五”以来,累计投资30亿元,推进滩涂区域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按照城市道路标准,建成42公里市政道路和22公里区间道路,投入使用。疏浚整治河道55公里,栽种盐土绿化面积达40万平米。核心区内水、电、气、通讯等配套设施与市政道路同步建成,110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营。核心区内基本达到“九通一平”,满足项目落户需求。在全省率先完成部省合作滩涂围垦土地整理重大工程项目,获得中央、省级补助资金共1.1亿元。

同步启动功能配套,产城融合加速推动。“十二五”以来,坚持产城互动发展,全力推进滨海新城、园区生产生活性服务配套项目建设。建成滨海商务大厦、家具邻里中心、沪通石材市场、家具消防处理中心,投入使用。启动滨海新天地、大卖场、人民医院滨海分院、汽车站、金港广场人才公寓、滨海物流中心、临海高等级公路服务区等项目建设。完成玉龙湾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和中洋河豚湖开挖。按照老坝港渔村规划,建成6家渔家乐。

“十二五”以来,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县沿海开发工作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沿海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规模和总量还有待提升;与产业相配套的生产、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速度缓慢;沿海区域园区企业用工难、融资难;沿海区域产业发展承载能力和吸附能力还不强,城镇化进程还须加快。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沿海开发进程。

(三)“十三五”海安沿海开发的发展环境

实施沿海开发以来,沿海前沿区域发展提速,新的增长极效应开始显现。同时,国际国内大环境对沿海开发的影响也比较明显。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前行,受世界经济再平衡以及竞争加剧的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会比以往有所减弱。新技术的广泛运用特别是信息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及全球投资贸易规则的新变化以及能源供求结构面临调整等因素综合作用,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多变,竞争更加激烈。从国内环境看,“十三五”时期,我国正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改革深水期、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进入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展开,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一场结构性变革拉开序幕,“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推进,上海等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孕育着巨大发展潜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激发新的发展活力和动力。

机遇:一是多重国家战略叠加集中释放。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同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全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以及主动借鉴复制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经验,积极对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海安沿海新的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二是多项改革试点集中开展。南通成为国家陆海统筹配套改革试点地区,为沿海开发提供了强大动力。海安成为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和省国家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为沿海开发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政策良机。三是沿海开发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随着海安“公铁水”交通枢纽网络提升,353省道、沿海高等级公路等在沿海前沿地区拓展,周边港口、产业、城市等重点项目的陆续建成,辐射和协作程度加深,沿海前沿区域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速。

挑战:一是面临增长下行和提质增效双重压力,项目集聚难度加大。受内需不旺与外需不振双重叠加,增速下降等因素影响。上一轮重大项目布局基本完成,在新的调结构背景下,重大产业布局争取的难度加大,社会投资意愿不高,产能收缩,新上项目的速度放缓。二是创新能力不强,以创新型发展为特征的区域竞争压力巨大,沿海创新、人才等政策力度不足,沿海地区人才集聚力弱,创新载体建设还不够成熟。三是沿海城镇功能配套仍显不足,对照新型城镇化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加速。四是制约沿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金融、用地、用海等资源向沿海集聚的制度约束矛盾有待化解,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任务尚需突破。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是海安沿海开发实现《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到2020年第二阶段目标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也是海安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大有作为期、快速发展期、跨越领先期。沿海前沿区域作为海安未来转型发展的新空间、新载体和新引擎,要在全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总体定位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度对接“一带一路” 、江苏沿海开发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以老坝港滨海新区为主阵地,以产城融合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突破,以产业集聚为支撑,整合全县优质资源,支持老坝港滨海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以开发建设为主旋律,深化陆海统筹,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创新、转型和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集聚、要素配置、载体建设、功能开放、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把优势转化为竞争力、把竞争力转化为生产力,在创新转型中打造海安沿海开发“升级版”,成为我县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端点,全力争当“南通沿海开发排头兵、南通沿海区域和海安经济新的增长极”,努力建成江苏沿海前沿地区产业集聚度最高、单位开发效益最好的省级老坝港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

(二)总体目标

经济量质水平显著提升。“十三五”末,沿海前沿区域(老坝港滨海新区、李堡镇)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20%以上。其中,老坝港滨海新区实现能级突破,2016-2017年各项指标增幅不低于25%,2018-2020年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十三五”末生产总值达到140亿元以上,公共财政收入12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8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64亿元以上,工业开票销售220亿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68亿元以上,各项指标占比全县八分之一强,增速领先于南通沿海8大重点中心镇及海安各区镇。

平台承载能力显著提升。核心区具备“九通一平”的条件(主要包括电、给水、雨水、污水、中水、供热、道路、通讯、天然气等“九通”和土地平整),增强园区的承载力、吸附力、竞争力,全面建成全省有影响的省级老坝港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

开放合作水平显著提升。以石材、家具、生物、新能源、综合“3+1+1”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寻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线合作契机,招引海内外落户石材产业园区企业110家、家具产业园区企业110家、生物产业园区企业30家、新能源产业园区企业20家、综合类企业50家(含落户标准厂房内企业)。

特色产业影响显著提升。石材产业园区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石材产业基地,家具产业园区建成全球全产业链家具生产基地,生物产业园区建成东部沿海特色的生物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园区建成全省一流的风光电互补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综合产业园区建成多元、高端的产业基地。

产城融合发展显著提升。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推进人气积聚,力争建成人口达10万(滨海新城3万人)、生产生活设施健全、宜商宜居宜业的海安东部城市副中心。年均游客达100万人次以上的省级南黄海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

三、着眼开放合作与项目集聚,打造全国知名“3+1+1”产业园区

(一)扩大开放合作

紧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机遇,围绕构建江苏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门户型综合枢纽城市,进一步拓展沿海前沿区域的开发开放新空间,借助“枢纽海安、物流天下”、“动车时代、节点城市”的战略优势,全面接轨周边沿海、沿江地区港口、机场、铁路、公路,力争更高水平“引进来”,更大力度“走出去”。主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和自贸区项目溢出重大机遇,创新招商思路,突出龙头带动、政府推动,积极利用上海群大集团、东部家具等载体平台,加快提升“3+1+1”产业园区的影响力、辐射力、集聚力,提高园区知名度,成为沪、广、闽等发达地区石材、家具、生物产业转移基地。主动融入全球经济,深化与东盟、中南亚、非洲、中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延伸至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积极招引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拓展产业链,不断吸引优质项目、人才、技术、资本向我县沿海前沿区域集聚。

(二)做强产业园区

坚定不移地以石材、家具、生物、综合“3+1+1”产业园区为抓手,加快园区产业补链、强链发展,实现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石材产业园,重点培育上海群大集团、沪通国际石材城、大明玉新材料等重点企业,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石材产业基地,“十三五”期间,引进国内外大型优质新型石材加工企业、二次加工及贸易企业110家以上,实现开票销售达45亿元以上。家具产业园,重点培育澳凡家具、大爱城家具等重点企业,建成集研发、创意、贸易、生产的家具工厂区、产业配套区、创意产业区和展示区,成为全球东部家具中心生产基地,“十三五”期间,招引企业110家以上,实现开票销售50亿元以上。生物产业园,重点培育广西药用植物园(海安)、侨基生物等重点企业,打造集生物医药、生物保健品、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特色鲜明的沿海生物产业园,“十三五”期间,招引企业30家以上,实现开票销售35亿元以上。新能源产业园,全力支持龙源海上风电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并网发电,全力争取外围188体育,188体育平台的海域,招引有实力的海上风力发电企业。在三期围垦区内,先期适当布局光伏发电项目。不断提升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集成能力,发展屋顶光伏电站。“十三五”期间,招引企业20家以上,实现开票销售30亿元以上。综合产业园,加快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打造高端多元化产业集聚地,“十三五”期间,招引企业50家以上,实现开票销售30亿元。“十三五”期间,滨海新区实现工业经济总量重大突破,“十三五”末形成工业开票销售220亿元,亿元企业达50家以上,其中5亿元企业10家以上,10亿元企业3家以上,基本形成“十亿企业为龙头、亿元企业为骨干、规模企业为根基”的金字塔形产业发展体系。

(三)加强科技创新

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创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优势,努力让科技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建立石材、家具、生物产业研究院,全力推进石材、家具、生物产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政策引导高层次人才到滨海新区发展,促进产业由单纯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服务等内容延伸。“十三五”末,沿海前沿区域研发投入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达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产学研合作项目达100家以上,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不少于500人,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争创市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50个。

(四)提升产业影响

引导“3+1+1”产业园区内企业强强联合,建立石材、家具、生物、新能源等行业联盟、商会,抱团对外,共建采销平台,降低石材、家具等生产原材料采购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品牌意识,抓好商标注册,争创江苏名牌、国家名牌,逐步提升石材、家具、生物、新能源等产业在国内外市场地位,树立行业影响力,打造全国闻名、行业有影响、华东地区最大的石材、家具、生物、新能源产业园区。

四、着重人气集聚与绿色生态,打造南黄海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

(一)大力开发特色旅游

抓住省政府构建“畅游江苏”体系,培育沿海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带的重大机遇,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建设南黄海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发挥长江珍稀鱼类、滨海温泉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观光、科普、美食、度假、养老旅游,融入江苏沿海旅游大格局。推动中洋河豚庄园鱼类养殖基地改造升级,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推动现代渔业向特色旅游业的延伸发展,创建4A级旅游景区,启动中洋河豚庄园二期项目建设,推进以河豚湖为核心的景点打造。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了凡国际温泉休博园,2016年建成一期温泉项目,投入运营,“十三五”末全部建成,先期创建4A级旅游景区。建成玉龙湾公园。完成角斜红旗民兵史绩陈列馆提档升级。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风格”的要求,建成集30家以上渔家乐的老坝港渔村;引导传统农业向观光旅游农业转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引188体育,188体育平台符合规划的旅游项目落户,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深耕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旅游市场,整合周边资源,加强与国内知名旅行商战略合作,编入省市沿海旅游精品路线。发挥节点优势,建设精品主题住宿产品,打造江海河鲜美食品牌,留住过夜游客,力争旅游人次乘数级增长。

(二)加大生态环境建设

强化污染防治和环境监管,严格项目准入制度,综合整治入海河流,减少陆域污染,建立完善垃圾清运处理体系,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完善生态绿色体系,完成沿海区域80万平方米以上盐土绿化工程,建成1平方公里城市森林公园。

五、立足平台打造与品位提升,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功能

(一)完善基础设施

实施353省道向东延伸工程,与228国道、226省道衔接互通,打造滨海新区与腹地沟通的第二条通道。以228国道(临海高等级公路)和328国道为依托,完善核心区内道路交通体系。至2017年,总投入不少于20亿元,建成核心区一、二期围垦区域内规划道路,累计67公里,及沿线交安、亮化、绿化、小品等配套工程;建设日处理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齐全的支撑体系;完成核心区三期滩涂围垦,同步实施国家中心渔港、北凌闸下迁项目,完成北凌河改造,达到5级航道,运载能力达500吨,形成沿海前沿区域与海安县城水陆两路交通运输联网。

(二)完善产业配套

加快推进与产业相配套的生产、生活性服务项目建设,打造项目落户更优的载体平台。建成石材、家具3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加快中小配套企业入驻,完善石材、家具生产加工产业链。建成产业配套的物流园区及与沿海通道相融合的临海高等级公路服务区。完成石材、家具仓库保税区申建。完成污水处理厂、供水、供热、燃气、通讯及各类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产业园区承载能力。

(三)完善新城功能

按照“宜居、宜业、宜商”要求,推进产城融合,建设滨海新城。到“十三五”末,全面建成集旅游、休闲、观光的玉龙湾公园,集购物、酒店、展览、餐饮、文娱等多功能的城市综合体,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功能于一体的二级公立综合性医院,满足城区居民子女上学的滨海幼儿园与小学,为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解决住宿需求的人才公寓、职工公寓。不断优化公交线路,加大发车密度,缩短运行时间,构建滨海新城与县城区间快速、便捷公交体系。加快商品房开发建设,建成新城花苑、临港花苑、帝都花苑等安置房,建成滨海新区汽车站、大卖场(农贸市场)、商务酒店、滨海新天地等,大力发展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融资租赁等新兴服务业态,新城区外来人员达3万人以上,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双轮驱动园区发展。

六、注重机制创新与要素支撑,保障沿海开发跨越发展

(一)强化政策扶持

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补助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围绕财税运行、基金设立、用地指标、规划审批、项目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全面跟进服务保障措施。尤其要对沿海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长期稳定的投资扶持机制,分时段研究落实解决开发难题的具体措施。按年度分解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推进相关项目的组织实施,强化落实,加强考核,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统一纳入对各部门和各区镇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

(二)强化要素整合

围绕项目建设用海,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实现海域使用权证确权发证,开展海域储备工作,推进海域使用权开发招拍挂,争取188体育,188体育平台用海指标。积极实施滩涂围垦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力争“十三五”期间新增耕地面积不少于2000亩。全力对接政策性银行,搭建好银企合作平台,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有效整合资本市场推动园区、企业发展的各类资源要素,着力引进和创建有区域影响力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推动干部人才资源向沿海一线集聚,支持沿海开发建设。

七、规划保障与实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强化协同建设,跨越行政区域概念,构建利益共建共享新机制。继续实施“每月召开一次沿海交办点评会,重大项目县负责人亲自挂帅,县级部门全力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制度,完善工程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沿海开发重点工作机制,县级部门、区镇齐心协力,破解推进工作中的难题,有效地促进沿海开发工作。

(二)健全督查考核机制

对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举措和任务,分年度具体落实到相关区镇和部门,按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建立动态监督、跟踪督查和考核机制,及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措施,确保实施主体明确,推进实施扎实有效,目标任务逐步实现。

(三)健全宣传评估机制

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宣传工作,保障区域居民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组织开展中期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对目标实现程度、任务完成情况、政策效应评价,对重大原因导致实际运行与规划目标发生较大偏离时,由县沿海办会同相关单位提出调整方案,报县政府审议批准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