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他眼看海安
江苏法治报:将法援服务纳入网格工作 海安推动示范型法援联络点全覆盖
来源: 江苏法治报 发布时间:2023-09-01 字体:[ ]

“近年来,我们持续推进‘法援惠民生·网点工程’,大力推动示范型法律援助联络点建设,切实提升基层影响力和吸附力,将法律援助这个民生实事做实做优。”海安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志军告诉记者,他们坚持靠前谋划、细密部署、务实推进,有效推动法律援助联络点成为基层依法治理的重要力量。

延伸触角,扎好基础服务网

“大爷,这里有法律援助联络点的电话,您有什么事直接打电话就行!”近日,洋蛮河村网格员正在对辖区特困、低保等特殊人群进行一轮全覆盖走访,将法律援助联系卡和宣传单送到每一户困难家庭。

将法律援助服务纳入网格工作事项,是联络点统筹法律服务资源、延伸服务触角的重要举措之一。法律援助联络点依托村居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建设,牵头整合村居法律顾问、民调治保主任、专职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基层法律服务资源,公示人员值班信息、申请法律援助流程和条件,为群众提供定点服务。部署网格员通过每日巡查走访搜集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为出行困难的残疾人和老年人等提供代办服务,将公共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开展特困、低保等特殊群体法治需求摸排活动,8个示范型法律援助联络点上门走访辖区特殊人群实现全覆盖。洋蛮河村法律援助联络点为李某等20余名工人就地提供法律援助咨询、引导等服务,获得当事人的一致认可。

融合建设,活跃特色服务群

“我们都相信左主任!”在壮志村法律援助联络点,正在向村法律顾问、基层法律服务者左建华咨询邻里纠纷事宜的吴大爷,伸出大拇指连连称赞。联络点善用周边群众普遍认可的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常驻点上提供法律服务,培树基层法律援助服务品牌,为村民提供解决赡养、交通事故等各类纠纷的法律援助10余次。

注重阵地、人员、活动等要素融合建设,结合实际设立“嵌入式法治角”、融入村法治文化阵地,打造法律援助宣传“微矩阵”。壮志村法律援助联络点与村德法教育馆一体建设,与矛盾调解室、德法室、未成年人损害修复室等协作联动,放大“讲道德、学法律”的良好社会风尚。每月开展法治辅导课,针对壮志小学的书法特色,组织学生参加书写法律援助作品,择优在过道墙面展示,为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法治纽扣”。

靶向施策,提升精准服务力

针对企业集中区、农业村等不同区域的法治需求,部署实施针对性的法律援助服务举措,提升依法治理贡献度。针对周边小微企业集中的现状,葛家桥村法律援助联络点加强涉企法律援助服务,开展“法治体检”、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等活动。

“你们这块工作做得很实!”省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王栋在实地检查蒋庄村法律援助联络点涉农法律援助工作后给出高度评价。蒋庄村法律援助联络点聚焦村土地流转量大、“农二代”多的实际情况,与镇司法所联手把好涉及1300多户农户3700多亩土地流转源头关,做好承包事项告知、合同审核、社保对接等一揽子工作,联合镇农经站等对农业创二代创业进行全生命周期辅导,大幅土地流转方案必经合法性审核。今年以来,已审核相关合同5份,涉及金额300余万元。自该项工作开展以来,未发生一起因土地流转引起的纠纷及诉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相关文件